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前沿 > 正文

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关于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命题

∗ 本文系教育部“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5G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课题编号:SSW202018)、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互联网+’教育服务业创新设计方法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编号:桂科AB18126068)研究成果。


引用请注明以下信息:


黄荣怀,王运武,焦艳丽.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关于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命题[J].中国电化教育,2021,(7):22-29.



2017年以来,全球加快了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普及,由此标志着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智能时代。智能时代的教育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智能技术变革正在成为全人类的时代共识。尤其是随着5G、大数据、区块链、教育机器人、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变革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教育作为前沿技术的重要实践领域备受瞩目,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正在成为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新命题。

一、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命题

(一)政策视阈中的未来教育战略

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这就需要准确把握未来教育发展态势。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即是其客观发展规律的使然,又是相关政策的引导的结果。未来教育如何发展,相关政策已经进行了初步描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两个大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战略抉择。陈宝生部长畅想了2049年中国教育发展,“2049年,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潮流”“中国标准将成为世界标准”,将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版教材”[2]。“中国版教材”意在改变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教材多数以欧美国家为参考标准的现状,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3],尤其是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两大战略任务,为技术驱动教育变革和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战略方向。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未来教育战略方向,也是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两个大计”“2049畅想”和“教育现代化2035”描述了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蓝图,指引着我国未来技术变革教育的战略方向。

从国际视野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4]列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描绘了全人类的共同教育愿景。通过技术变革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提供丰富的终身学习资源,拓展终身学习路径,增加终身学习机会,将是未来10年科技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智能时代的来源及其教育变革意蕴

早在20世界8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就有智能时代的前瞻性探索。1989年,史南飞提出“人类意识的社会化是智能时代的本质特征”[5]。之后,关于智能时代的学术研究较少,直到2017年以后智能时代的学术研究迅速增加,这意味着人类迈向了智能时代。伴随着智能时代研究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末、21世纪初分别有了智能社会、智慧社会的说法。智能时代与智能社会、智慧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则意味着迈向了智能社会和智慧社会。智能时代的进程取决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因而加快前沿技术的发展是推进智能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2017年,人工智能加快了从研究、实验状态走向商业化、产品化应用,因而被誉为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意识领先的国家开始致力于大力推进人工智能。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6],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9年,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7]。智能时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举措。

早在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首次提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8]。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9]。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三次“革命性影响”的重要论述,将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近十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顺利完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3基本”“2显著”战略目标。如今,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在践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三全两高一大”的战略目标。随着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技术变革教育的诉求日益强烈,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系统整体性变革蓄势待发。

未来需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能,以人工智能推进教育系统性变革,借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未来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被赋予重要的时代价值。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有三个核心价值:(1)人工智能改变学习,助力个性化培养;(2)人工智能赋能教学,降低教师负担;(3)人工智能优化管理,改善学校治理[10]。

(三)适时提出“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命题”

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都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全球数字化进程,正在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正在来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在重塑世界格局,引领未来人类发展方面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十年将会是世界各国争夺全球技术领袖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就我国而言,未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低成本优势的丧失、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全球政策的反转等将迫使我国亟待面向未来适时做出战略部署,教育领域也需要应时而动,重塑未来教育生态系统。

未来教育发展具有“两个大计”的重要战略地位,肩负着实现“2049畅想”和“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战略任务。智能时代和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来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迅猛发展,为技术变革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人工智能变革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教育作为技术的重要实践场域,践行技术的实践价值。鉴于此,我们适时提出了“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命题”,认为“技术赋能教育,教育赋值科技,科技与教育共塑未来”将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新命题,如图1所示。智能时代教育创新与变革呈现十大趋势之一是“新技术重塑教育生态”。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生态重塑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目标、保障教育均衡和质量的最有效工具,走向智慧教育是技术重塑未来教育的最终目标。技术重塑未来教育生态将体现在教育系统整体性变革、智能技术重塑未来教育(技术赋能教师、技术赋能学生)、智能技术创新未来教育新形态、技术驱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技术赋能治理)、科技与教育共塑人机共融时代等方面。教育是技术的实践场域之一,将体现在教育赋值技术、教育诉求推动科技发展、科技与教育共创跨界融合和智慧互联等方面。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度应用将更加凸显技术的价值。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诉求,将会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原生动力。科技与教育相互赋能将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打破网络、媒体、技术、平台、资源、数据、人和物的边界,实现数据、信息、业务、应用和服务的融合创新,提升教育智慧化水平,让用户获得智慧教育服务的高体验感和高满意度[11]。



(四)未来技术变革教育的六项议题

在此“大变局”中,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需要增强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方位感”,准确研判科技与教育发展态势,高度重视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领域变革。

在全面调研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未来值得讨论的六项议题:

一是教育技术市场的增加与政府教育供给的乏力。从国际视野看,总体来说教育市场规模巨大,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但是,大量资金涌向了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仍然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中东、非洲等一些国家由于政局动乱,政府对教育投资持续减少。2012年以来,尽管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以上,但是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投资仍然需要格外关注,尤其是结构性不均衡问题。

二是对人工智能即时作用的高估和长期效应的低估。近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主要得力于算力、算法和特定应用场景的共同作用,其中的核心是数字化。人工智能终极目标是实现自动化处理,自动化的实现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结构化和标准化为支撑。人工智能进入学校后,从人类“适应”机器,到机器“真正”服务人类,还将面临着很多问题。当前,既不能高估人工智能的即时作用,也不能低估人工智能的长期效应。

三是新的人才规格及类型需求与培养体系的严重滞后。未来的新教育生态主要体现为个性化、情境化和数据驱动。未来的智慧教育可以根据师生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学习者的自身特点,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未来的智慧学习环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融合多种技术和媒体,借助智能学习终端,实现人工共融的高效交互。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机器的学习能力,赋予了其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巨大潜力。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能适应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诉求。

四是学校系统中的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均衡发展。目前,学校教育多是规模化教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诉求,存在“吃不饱”“消化不了”“选择性不够”等现象。未来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既需要满足大规模教育的诉求,又需要满足个性化培养的诉求。社会信息化催生了学生“补偿学习”的诉求,“课外辅导”的信息化增强了适应性学习与规模化效应,但是仍然不能代替智慧校园环境下的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未来教育视阈中,恰当处理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之间的关系成为教育治理的重要任务。

五是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现实差距及均衡发展。从2020年9月份以来,我们对河北、广西、贵州的扶贫县进行的教育培训和调研看,农村的教育信息化问题比较严重。其中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教育信息技术,而是缺少大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这不仅关系到教育均衡发展,更关系到我国教育现代化整体进程。在科技变革加速的时代,我们既要警惕新技术可能引发的城乡教育不均衡持续扩大,也要发掘其可能带来的技术机遇。

六是科技革命的加速与教育变革内生动力的不足。在此之前,教育、社会和科技的交互循环为教育培养人才输入社会,社会中的人才又孕育科技,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内循环。如今,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快速转型,并蔓延至教育部门,致使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创新变革,倒逼着教育发生变革。但这并不是长期稳定的形态,而是需要依靠教育和社会公共建立更好的协同机制,这就需要智慧教育发展协同作用。科技革命的加速与教育变革内生动力不足,成为未来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困境。

二、教育信息化2.0推动教育系统整体性变革

(一)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从技术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看,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从1.0迈进了2.0阶段,开启了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2.0阶段以“教育系统变革”为主要特征,重点关注教育信息化引发的质变,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引领作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系统生态变革。技术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重要力量,有力推进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教育形态变迁史。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理念,经历了从“带动”,到“全面推动”,再到“支撑和引领”的变迁,彰显了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中战略地位的逐步升级。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将会在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中进一步彰显其价值。

早在2002年,《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12],确立了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主要手段的地位。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13],进一步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立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中长期目标,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新信息化将担负更重要“支撑和引领教现代化”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展望未来,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八大趋势:一是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将会更加显著;二是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关键途径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三是教育信息化将引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四是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方面将会进一步发挥作用;五是教育信息化将会促进新时代的教育系统整体性变革;六是教育信息化将会大力促进教育对外开放;七是教育信息化将会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构筑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八是教育信息化将会促进教育决策现代化。

(二)智能技术赋能智慧校园

当前,全国高校和中小学正在大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也成为智慧教育示范区的重点示范建设内容。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智慧教育的必有之路。智慧校园建设被赋予承担引领教育创新与变革的重任。智慧校园是智能技术的重要试验场,汇聚智能技术的各类信息化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智慧校园。目前,已有很多新技术被尝试应用于智慧校园,如5G、WiFi6、AIoT、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与幻影成像技术等智能技术。

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存在六种典型的智慧校园体系架构:基于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基于云计算构建智慧校园、基于WebGIS构建智慧校园、基于应用服务构建智慧校园、基于网络立体化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基于5G+WiFi6+AIot多网融合的智慧校园体系架构。智慧校园有三种建设类型:经典智慧校园、云智慧校园、混合智慧校园。这三种智慧校园利弊比较,如表1所示。



(三)智能技术助推校外教育创新发展

未来教育更加关注青少年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校外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和挖掘学生个性发展、潜在能力、实践能力、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以外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场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实践基地等场域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校外培训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2000年前后得以迅速发展。校外培训和校内教育互为补充和谐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涌现了很多校外培训机构。我国校外培训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期(1978—1991年)、初步形成期(1992—1997年)、开放发展期(1998—2004年)、迅速发展期(2005—2018年)、规范发展期(2018年以后)。

校外培训机构既有天然的商业属性,又有教育的特殊性,国家对校外培训和民间资本办学一直持谨慎态度,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制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科技创新在未来的国家竞争中将承担着举足轻重的核心角色,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各个国家政府都出台一系列应对政策。校外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常态,它将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主权。未来,教育和科技将更加融合创新,互相促进。

近年来,综合性青少年宫等机构也在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现代青少年活动中心,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对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APP等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活动和培训。

经调研,大部分市级场馆开通了场馆网站、虚拟场馆、微信公众号、移动终端(APP)、官方微博、语音导航、触摸屏等。未来场馆学习将成为人们获取学习资源、提升文化素养、科学素养重要学习场所,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校外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大力引进新兴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打造智慧化的校外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四)智能技术变革家庭学习环境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互联网、智能设备的普及,家庭利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开展教育学习活动变得越来越方便。近十年出现的智慧家庭学习环境增加了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家庭机器人等智能教育媒体,以及智能家具、智慧家具。2020年受疫情影响,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都将线下课程转移到线上,学习所需的电脑、平板、学习机、打印机等设备销售快速增长,加速了家庭学习环境建设。调查发现,家庭拥有支持教育的电子设备差距很大,家庭收入、学历的差异也导致家庭利用技术开展教育学习活动也存在巨大的鸿沟。未来,技术和智能设备必将在家庭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未来亟需掀起“书房革命”,广泛推广智慧书房,重视智慧家庭学习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家庭终身学习环境和氛围。未来居家学习、居家办公将成为人类学习和工作的常态。

三、智能技术重塑未来教育

当前,生物技术、神经技术、纳米技术、新能源、信息及移动技术等呈现指数增长,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呈现协同发展的态势,正在提升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水平,变革当前学与教模式,重塑未来教育新形态。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社会生产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G、人工智能等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并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早期的音视频、多媒体技术到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到现在的5G网络、大数据、区块链、教育机器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双千兆”(5G+F5G)支持的万物智能互联

5G时代的来临,将使未来教育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14]。5G技术重塑超高速网络环境,促进万物互联。尤其是随着“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计划的大力推进,将会进一步推进5G、F5G(第五代固定网络)、WiFi6、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网融合,构建超高速教育网络,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智能互联,从网络技术上破解“信息孤岛”难题,达到教育教学业务深度融合。5G技术与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大力推进“5G+教育”奠定了基础,给教育教学形态、教育服务业态等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5G技术有助于重塑教育网络环境,将扩大我国现行“互联网+教育”优势,实现万物智能互联,显著提升教育智慧化水平,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二)大数据技术驱动教育治理与评测精准化

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推动教育治理与评测精准化。大数据是以体量巨大(Volume)、类型繁多(Variety)、存取速度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基于大数据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教育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四类: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大数据技术可以驱动教育治理与评测精准化,促进精准化教学。教育大数据将成为驱动新一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动力。

(三)区块链技术构建完全可信的教育体系

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安全可信的教育体系,保障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可信性。区块链是将密码学、经济学、社会学相结的一门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尤其是区块链系统中数据不可篡改的特征,对于推进学生征信管理、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学术资质证明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领域中的信任问题。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构建安全可信的教育体系,从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管理学历证书、驱动教育精准评价。

(四)教育机器人加速教与学创新

近年来,教育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涌现了很多早教机器人、模块化机器人产品,使得早期教育和学校创客教育、机器人教育等获得了全新的教与学体验。教育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代表性产品之一,借助教育机器人可以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加速教与学创新。教育机器人涉及机器人教育(Educational Robotics)和教育服务机器人(Educational Service Robots)[15]。教育机器人是机器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代表,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仿生技术等智能技术。教育机器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加速教与学创新,从而辅助教学和管理,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此外,随着教育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教师”将会担任人类教师的角色,在未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五)虚拟现实技术塑造沉浸式交互学习体验

近年来,随着5G、F5G、AIoT等超高速网络的发展,可以满足虚拟现实大量数据的高速传输和海量存储,营造身临其境学习环境,让学习者获得沉浸式交互学习体验。在超高速网络环境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融合发展,涌现了5G+VR直播教育、5G+AR沉浸式教学、5G+MR全息学习模式等新型教与学模式。这些新型教与学模式具有较强的临场感,有利于弥补在线教育的中情感缺失。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塑造沉浸式交互学习体验,从而创设虚拟教学环境,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六)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

2013年以来,人工智能受到世界科技强国的高度关注,纷纷出台相关战略和计划,将人工智能发展推向了新的浪潮。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智能战略,将人工智能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致力于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既可以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又可以显著教育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教育,即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广泛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培养智能时代所需的人工智能人才。二是人工智能+教育,即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类似互联网+教育,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智能教学平台(系统)、全面智能测评、拍照搜索在线答疑、智能语音识别辅助教学及测评、教育机器人、模拟和游戏化教学平台等几类产品。人工智能在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决策支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世界主要国家加快了人工智能战略布局,从而加速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人工智能发展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许多院士纷纷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利用人工智能破解教育变革难题,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的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可持续发展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双重驱动教育变革。在可持续发展需求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双重驱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作为智能技术的代表,体现了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赋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加速推进教育智慧化,让未来的教育真正拥有“智慧”,最终实现智慧教育的核心技术力量。

人工智能呈现跨学科研究趋势,尤其是2015年以来迅速增长。人工智能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且人工智能与教育呈现融合发展态势。人工智能有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目前人类已经掌握了弱人工智能,正在迈向强人工智能。教育需要面向未来,培养与智能时代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人工智能技术能让教师在课堂上迅速和学生互动,具备AI知识将会是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成为一种未来趋势[16],这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技术保障,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工智能技术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四、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形态

科技与教育的相互赋能加快了重塑未来教育形态,当前已经涌现出三种未来教育新形态:

第一,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新常态。疫情防控期间全球教育受到重大影响,大规模在线学习成为“停课不停学”的必然选择,呈现出以弹性教学和主动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育教学形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学习成为全球主要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家庭学习场景:一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家庭学习场景,二是以交流为中心的家庭学习场景,三是以娱乐为中心的家庭学习场景。在这些家庭学习场景中,居家主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当人类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未来教育的新“常态”将体现出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互利共生的特征,弹性教学时空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标志,多元学习方法和评价是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17]。

第二,移动在线教育新形态。近年来,三网融合(互联网+广播网+电信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了教育业务的相互兼容、相互渗透。学与教突破了媒介和终端限制,尤其是随着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以及成为学习者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工具,移动在线教育正在成为在线教育发展的新形态。移动在线教育是在多网融合支持下,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便捷地获取自适应数字学习资源,支持弹性教学、自主学习的新型在线教育形态。移动在线教育逐步渗透到广泛的学习场域,短视频+直播教育以趣味性和“短频快”的特征,迎合了人们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受到学习者的青睐,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为开展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移动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线上线下教育(Online-Merge-Offline Education,OMO)融合,正在成为智能时代数字经济新增长点。

第三,5G赋能智慧教育新形态。5G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融合,推动智能技术的应用升级[18]。在5G技术的推动下,科技与教育相互赋能增效,将会带动数字经济新增长。尤其是随着F5G全光网、WiFi6的广泛普及,将会推动构建基于5G+F5G+WiFi6的真正万物智能互联时代,大力拓展诸多应用场景。当前,智慧教育领域已经涌现了5G+VR虚拟实训、5G+双师课堂、5G+生态课堂、5G+智慧教室、5G+泛在学习等诸多5G应用场景。

未来的智慧教育,将通过智能技术重塑智慧学习环境,实现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的高度融合;创新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大规模教育与个性化教学的融合发展;建构与智能时代相匹配的现代教育制度,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均衡而有质量发展,孕育人类“智慧”。智慧教育、智能教育与未来教育是智能时代教育领域中的高频术语,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智慧教育,“慧”从师出;智能教育,“能”在环境;未来教育,“变”在形态。

未来教育发展面临新的诉求,智慧教育发展迎来了适时、有力的政策机遇,开放、融合、创新的理念机遇,以及崭新的技术机遇。近两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智慧教育建设,密集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我国把智慧教育示范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智慧教育示范区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构建智慧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未来,人们需要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命题”,推动教育与科技智慧互联,践行“科技赋能教育,教育赋值科技,科技与教育共塑未来”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D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html,2018-09-10.


[2] 中国网.陈宝生畅想2049:中国将引领世界教育发展潮流[DB/OL].http://www.china.com.cn/19da/2017-10/22/content_41773603.htm,2017-10-22.


[3]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人民教育,2019,(5):7-10.


[4] 外交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DB/OL].http://infogate.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qtzt/2030kcxfzyc_686343/,2021-04-13.


[5] 史南飞.人类意识的社会化——智能时代的本质特征[J].学术界,1989,(2):20-24.


[6] 国发[2017]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Z].


[7] 新华社.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5/16/content_5392134.htm,2019-05-16.


[8] 教发[2001]3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通知[Z].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7-29.


[10] 黄荣怀.人工智能变革教育已成全球共识[J].中国教育网络,2019,(6):28-29.


[11] 王运武,庄榕霞等.5G时代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35(2):143-149.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J].教育信息化,2003,(4):3-7.


[13] 教技[2012]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Z].


[14] 庄榕霞,杨俊锋等.5G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20,(12):1-8.


[15] 高博俊,徐晶晶等.教育机器人产品的功能分析框架及其案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18-24.


[16] 刘德建,杜静等.人工智能融入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4):33-42.


[17] 黄荣怀,汪燕等.未来教育之教学新形态: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3):3-14.


[18] 杨俊锋,施高俊等.5G+智慧教育:基于智能技术的教育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21,(4):1-7.